江西省宜春地区针对农村文化一度出现的人员减少、投入不足、设施陈旧、阵地萎缩的情况,从1997年开始在全区实施小康文化工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当地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近日,记者到宜春地区采访,看到当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宜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全区10个县市普遍建立了县(市)、乡、村、组四级宣传文化教育网络,发挥了宣传农村政策,教育农民科技致富,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的有效作用。然而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滑坡,群众痛心地说:广播喇叭哑了,队伍散了,经费砍了,阵地丢了。面对这种形势,地委、行署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地区的稳定,依赖于农村的稳定,农村的稳定依赖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农民不仅物质上要小康,精神上也要小康,应该将文化工程纳入农民奔小康的范围。
宜春地委、行署确定了小康文化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设施基本达标,活动丰富多采,文艺繁荣发展,市场健康有序,产业初具规模,队伍素质提高。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又分别提出了质和量的具体要求。如文化设施一项,要求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纪念)馆、剧院、电影院;乡镇有文化中心(站)和影剧院。这些标准和要求,便于操作,易于考核。同时,他们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要求,制定了三年规划,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年度。
宜春地委、行署对小康文化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地委将小康文化工程写进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实施意见》;行署成立了领导小组,分管教科文卫的副专员陈晓晖亲自担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领导和协调小康文化工程的实施。各县市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列入各自的社会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政府行为。地委、行署把小康文化工程建设情况列入县市两个文明建设年度考核内容。
在实施小康文化工程过程中,全区上下紧紧咬住文化设施这个重点不放,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几年来,全区新建、续建、改建地、县(市)级文化场馆8处;有20多个乡镇文化中心(站)得到维修和改造,有30多个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的文化中心(站)得到恢复和发展,有的已进入先进行列;有218个村委会办起了文化室。地区群艺馆原来是一栋简陋的平房,由于设施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地委、行署将省政府3年中奖给本地区的70万元目标管理奖金全部投入新群艺馆大楼的建设,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拨出专款100多万元,建起一幢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建筑面积达3286平方米的新大楼。
宜春地区坚持把实施小康文化工程与创建文化先进县和百强文化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十分重视培养、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上高县是江西省两个小康试点县之一。该县根据省、地颁布的小康标准,把文化建设纳入小康工程的总体规划,制订了《上高县小康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现在,全县18个乡镇场的文化中心(站)和影剧院已基本达标,201个村委会都有文化室或俱乐部,并涌现了206户文化专业户,形成了“县为龙头,乡为枢纽,村为基础,户为网点”的群众文化格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在先进的带动下,全区农村文化工作出现了争创先进、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小康文化工程实施三年来,宜春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地、县(市)、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得到建立和健全,进一步夯实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这些年来,各地结合香港和澳门回归、十五大召开、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日,积极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地区采茶剧团、高安采茶剧团坚持到各地巡回演出;樟树市经楼镇、高安市上湖乡、宜春市西村镇的一批民间职业剧团也常年活跃在全区各地。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地区采茶剧团创演的《木乡长》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并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据此改编的电影《夫唱妻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电影华表奖。此外,上高摄影、靖安诗词、宜春版画、铜鼓漫画、樟树剪纸、宜丰根雕、奉新农民画等都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小康文化工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小康文化工程为群众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舞台。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提高了文化科技素质,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上高县锦江乡农民李万淼参加摄影协会后,结合自己养鱼的实践经验,将防治鱼病的技术拍成照片并制成专版,在群众中广为宣传,使当地农民掌握了养鱼技术,全乡养鱼产量比原来增加了两培。广大群众在积极健康、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